2025年学校为深入推进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”战略,研究生院统筹各学院精心组织120余名“拔尖计划”优秀学子,组建8支研学团队开展海外学术实践活动。本次活动组织拔尖学子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,参与第十二届国际先进技术材料国际会议、2025年iGEM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与竞赛,参访世界一流实验室及科研设施,并与国际顶尖学术大师深度对话,全方位拓展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,着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。
为进一步提升华东理工大学学子的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,推动学科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发展,药学院于7月19日至26日组织本研学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(NUS)开展了为期8天的学术访学活动。访学团通过参与专业课程学习、校园深度参访及实地考察,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化对药学领域的系统认知,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宽学术研究思路。
聚焦前沿,夯实学术交流根基
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亚洲顶尖高等学府,其药学学科的学术成就享誉国际。访学期间,团队成员深度参与NUS药学院专业课程的学习,内容涵盖前沿药物研发理论与先进实验技术。NUS的教授采用“问题导向”教学模式,通过临床案例串联理论知识,借助动态模型直观演示分子与靶点结合过程,将抽象的药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科学逻辑,有效提升了学习成效。
课堂上,同学们不仅吸收前沿知识,更频繁与教授互动,将国内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国际同行深入探讨。
课程尾声的分组结业汇报,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。同学们将我校在药物制剂领域的研究经验与NUS 课堂习得的临床试验设计思路有机结合,围绕“新型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潜力”主题展开汇报,获得外方教授“立足本土实践、兼具全球视野” 的高度评价。
探寻学府,感悟学术底蕴与创新活力
除课堂学习外,访学团还走进新加坡国立大学(NUS)和南洋理工大学(NTU)的校园,实地感受顶尖学府的学术底蕴与创新活力。
在新加坡国立大学,师生们漫步于绿树成荫的校园,参观了标志性科研大楼与图书馆。校园内浓厚的学术氛围、跨学科科研合作平台的建设成果,充分展现了该校对学术创新的持续追求。在南洋理工大学,现代化的校园建筑与前沿科研设施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,尤其是药学与材料科学、生物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实验室,直观呈现了跨学科融合为药学研究带来的广阔空间。
多维参访,从校园到社会,拓展药学实践边界
走出校园后,访学团前往新加坡建屋发展局(HDB)与城市重建局(URA)开展实地考察,收获颇丰。在 HDB,新加坡将社区药房与公共住房规划有机联动的模式,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药物研发的终点不仅是实验室,更应满足“让普通人便捷获取药品”的社会需求;URA城市规划图中“步行可达的慢性病用药点”标注,则生动诠释了“药学服务需深度嵌入城市肌理”的现实意义。这些发现使同学们逐渐领悟:真正有价值的药学研究,既要精准到分子层面的科学探索,也要兼顾社会层面的民生需求。
学子心声,以国际视野校准专业坐标
2022级药学本科生邵卢艺:回顾在NUS的五天,我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药理学知识的积累,更是对未来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。我不再只关注考试、成绩与“科研成果”,而是更关注药物背后的病患、家庭与社会影响。我深刻体会到,作为未来的药学工作者,面对的不仅是数据与分子,更是鲜活的生命与不容忽视的责任。这次访学不仅是简单的“出国学习”,更是从内心到认知的跨越。我相信,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明灯,提醒我永葆探索之心,坚守初心,相信自己能带来改变的力量。
2022级制药工程本科生卢洁:在NUS的日子,最触动我的不是艰深理论,而是看清了药学研究与真实世界的连接。课堂上,教授总在讲新药前问“这个靶点背后,患者的真实需求是什么?”;参访中,机构规划医疗资源时,始终将“普通人便捷获取”放在首位。这些细节像把钥匙,开启了我认知的盲区——原来每个分子、每个方案,最终都要回应具体的生命困境。曾以为做好实验、写好论文就是负责。但HDB药剂师为老人调整用药的场景让我明白,那只是起点。药学的温度藏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服务里。其价值,从来不仅在于实验室的突破,更在于能否跨越壁垒,走进需要它的人身边。这场访学启示我,未来的药学之路,既要低头深耕专业,更要抬头望向远方待照亮的角落。这份对“价值落点”的认知,比任何知识点都珍贵。
2022级制药工程本科生朱欣怡:在NUS五天的医学课程中,我从全新视角重构了药理学、药效学、毒理学及临床试验等基础。教授们独具匠心,通过小组协作设计临床试验方案、模拟给药并绘制药-时曲线、角色扮演解析术语,让课本知识真正“活”了起来,在实践与思辨中内化于心。全英文授课更是一场酣畅的“语言特训”。高强度的输入输出显著提升了听说能力,更打破了开口畏难,让我逐渐找到从容交流的节奏。课外探索同样精彩纷呈,参访南洋理工大学、走进建屋发展局和城市重建局……这些行走让我们跳出课本,触摸新加坡的历史与发展密码,悄然拓宽视野,埋下 “世界眼光” 的种子。